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
......
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思鄉最切是中秋。
中秋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講,不僅是傳統習俗,更有許多綺麗的故事傳說、詩詞詠嘆......
我們走進博物館,一起品味穿越千年的中秋。
▲《中秋帖》,傳為晉王獻之書,紙本,手卷,縱27cm,橫11.9cm。故宮博物院藏
《中秋帖》又名《十二月帖》,草書,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,原為五行三十二字,后被割去二行,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,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,與《快雪時晴帖》、《伯遠帖》號為"三稀",乾隆遂以"三希堂"為御書房名。
行書3行,共22字,釋文:
“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。”
沒有落款。
它到底有多珍貴,看印章密度~
《中秋帖》為乾隆皇帝視若珍寶,并在卷前引首書題“至寶”兩字。法帖正文右上角的御題簽赫然標有“晉王獻之中秋帖”。
卷后有明董其昌、項元汴,清乾隆題跋。
丁觀鵬繪畫~
閏中秋月帖
▲宋《閏中秋月帖》趙佶 紙本,手卷,縱35厘米,橫44.5厘米,故宮博物院藏。
故宮博物院為迎接90周年院慶推出的“石渠寶笈特展”中,宋徽宗趙佶“瘦金體”的典型作品《閏中秋月帖》,也成為“排隊”觀賞的重點。此帖筆畫帶過之處,如游絲行空,纏綿飄逸,堪稱“瘦金體”的代表作。
《閏中秋月帖》中所記為一首七言律詩:
桂彩中秋特地圓,況當余閏魄澄鮮。
因懷勝賞初經月,免使詩人嘆隔年。
萬象斂光增浩蕩,四溟收夜助嬋娟。
鱗云清廓心田豫,乘興能無賦詠篇。
其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,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,不但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,也讓人體會到濃艷而優雅的氣氛。
當時的趙佶正是29歲,是其登基10年后。敘述了當年中秋夜滿街華彩、月光皎潔、萬象浩蕩的美景。宋徽宗此時應心情愉悅,而乘興賦詩詠唱。
▲米芾《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》,紙本,縱25.2厘米,橫36厘米,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。
對于此帖,曾有記載說,米芾前后共抄錄詩文兩次。詩文之間也還有兩行批注:“三四次寫,間有一兩字好”“信書亦一難事”。一首詩,寫了三四次,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,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。
帖中書:
“目窮淮海兩如銀,萬道虹光育蚌珍,天上若無修月戶,桂枝撐損向西輪。目窮淮海兩如銀,萬道虹光育蚌珍,天上若無修月戶,桂枝撐損向東輪。”
▲《瑤臺步月圖》頁,宋,絹本,設色,縱25.6cm,橫26.7cm。
圖頁寫中秋仕女賞月情景。畫面中天空清虛高遠,祥云繞月,月下景色空朦。人物衣飾為典型的南宋風格,用筆輕潤,敷色雅致。以高臺色深厚重的欄桿,襯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,風格清新動人。
圖中恰似幾位婦人聊著關于飲食的內容,目的就是想讓家人度過一個歡快祥和的中秋節。
畫面中深棕色嵌玉欄桿、蓮花柱頭裝飾和臺子的斗拱樣式描繪得準確清楚,展現了南宋樓閣小品畫活潑的表現形式及豐富的表現手法。
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
▲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八月賞月 清, 郎世寧,絹本,設色,縱187cm,橫101.5cm。故宮博物院藏
這是一組表現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,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12個月的順序排列,每月四爺題詩一首。
八月賞月:
壯月江潮久不平,何為驅扇畫流螢。 我來即是弄潮者,幾個中年不靡聲!
該作品,每個人物都惟妙惟肖,有的交流著什么,有的人則忙忙碌碌,大部分人都仰望天空,奇怪的是,天空只有大雁排成的”人“字型,畫中雖不見月,也能感受到濃烈的節日氣氛。
據說圖中的場景為圓明園,既有中式園林建筑,又有西式亭臺樓閣。雍正的對于藝術的極簡審美眾人皆知,可詩歌嘛...
▲《桂花月兔圖》扇頁,清,李世倬繪,紙本,淡設色,縱167cm,橫49.4cm。
此畫款署“戊申中秋日寫 菉園之長”。一只白兔居于畫面主體,通過其仰視的目光,可見左上角被桂樹葉遮掩的半個月亮,從而生動地點出中秋時節,白兔與桂花和明月之間的關系,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美好傳說。
▲月中桂兔圖軸,清乾隆,蔣溥,紙本,設色,縱99.3cm,橫43.5cm,故宮博物院藏
按乾隆皇帝御題可知,該作品繪于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中秋。上、下詩堂有乾隆皇帝、劉統勛、董邦達、劉綸、介福五家題詩,以及蔣溥自題詩。
畫作題詩中“冰輪”、“兔輪”、“廣寒”、“重輪”等語,皆為月亮與玉兔的隱喻,以詩歌的形式烘托畫面主題,從而巧妙的將詩、書、畫三者緊密結合,把月中玉兔、桂樹的優美傳說演繹的美輪美奐,實為一件精美的風俗畫作品。
▲《梅月嫦娥圖》扇頁,清,費以耕、張熊繪,金箋,設色,縱17.9cm,橫52.8cm。故宮博物院藏
此圖為民間膾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題。
畫中所繪嫦娥鵝蛋臉,形象古典秀美,體態婀娜,氣質嬌柔,描繪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美人。
▲《見立十二個月》之七月織女、八月中秋賞月 1854年 第三代歌川豐國/畫 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藏
在日本,陰歷十五和中國的日期是相同的。與中國不同的是,賞月當天,人們用芒草等秋天生長的草作為裝飾,并用豆餡做的米粉和芋頭等擺滿桌案。
該件作品是以年度為主題的系列畫作之一,描繪的是織女節和陰歷八月十五中秋賞月的情景。此件作品正在首都博物館《都市?生活——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》展覽中展出。
在隋末唐初的一些銅鏡銘文中,常將銅鏡比喻為明月。月宮鏡的題材,基本來源于民間神話。內容滿足古代一切關于月亮傳說。多數關鍵詞為嫦娥、西王母、桂樹、蟾蜍、玉兔等,也有一部分為其他美好寓意的圖案。
月宮鏡有圓形、菱花形、葵花形等多種。其主紋的構圖大體一致,中間為一株大的桂花樹,兩側一邊為騰空飛舞的嫦娥,一邊為持杵搗藥的玉兔,樹下是一只呈跳躍狀的蟾蜍。
▲月宮鏡,唐,直徑14.5cm。故宮博物院藏
此鏡為八瓣菱花形,中央為枝繁葉茂的桂樹,樹干中部隆起鏤空為鏡鈕。一側為嫦娥振袖起舞,另一側為白兔搗藥,下有蟾蜍作跳躍狀。
▲“大吉”月宮鏡,中國國家博物館藏
內切圓形,龜鈕。鈕左上方為凌空升騰的嫦娥,嫦娥身段修長,舞態蹁躚,著緊身衣衫,背后帔帶飄舉,左手擎有“大吉”二字銘文的方牌,右手托一果盤。盤內盛桂子三粒,桂葉二片。鈕右上方為一株枝葉繁茂的桂樹,桂樹下蟾蜍跳躍。
嫦娥腳下白兔杵臼搗藥。鈕下正中為一不規則形水池,池中水波粼粼。上方有一“水”字。鏡背還有兩朵流云.菱邊四朵流云及四組蜂蝶采花,其中二組蜂蝶頭部對著花枝頂端的花苞,另二組蜂蝶正飛向花枝。
▲月宮鏡,上海博物館藏
這面月宮鏡形制更加奇特。在圍繞著三圈銘文的中心圓內,挺拔的桂樹、直立握杵搗藥的玉兔、張牙舞爪的蟾蜍,形態各異,栩栩如生。令人驚訝的是,鏡鈕為伏獸鈕,長尾沖天,頭朝下,嘴里噬咬著一匹奔馬。
在這幅驚心動魄的月宮圖之外,三圈銘文共計156個字,講述了唐開元十年(722年)一位揚州呂氏鑄造銅鏡的故事。如果你有恒心和毅力的話,不妨可以把銘文放大一點,試著讀一讀鏡上曲折生動的唐人故事,很有趣喲。
訂閱2019年中國博物館雜志